工商時報【本報訊】

在春秋戰國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強調人們應該配合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的四季養生法,以及老子的《道德經》及莊子〈養生主〉提及的長生之道,都被認為是當時養生哲學概念的闡發;而在西漢,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治國之餘更喜好追求長生不老之術,《漢武帝內傳》中相傳西王母教導的養生法即有「鳴天鼓」與「飲玉漿」兩種傳統道家修煉方式。東漢名醫華佗則是模仿動物的活動,編創五禽戲,首度將單一的養生動作連串起來成為一套功法,開啟養生方法的另一片天地。

明代冷謙所撰的《修齡要旨》,首度將16個效果不錯又簡單的養生動作編成歌訣,編寫於書中〈長生一十六字訣篇〉,之後經由清代汪昂略加修改,《醫方集解.勿藥元詮》中〈養生要法篇〉即是目前大眾最耳熟能詳的「養生16宜」版本。

時至今日,「養生16宜」無疑是日常保健方式中最簡易也最為人知曉的方法,甚至有人將這16個動作編成了琅琅上口的口訣,「養生16宜口訣操」:「第一梳頭髮,第二擦臉頰,第三眼睛轉圈圈,第四鳴天鼓,第五叩牙齒,第六舌頭抵上顎;第七吞口水,第八吐濁氣,第九暖打背中心,第十顧胸前,十一摸肚子,十二四肢要常搖;十三提肛門,十四擦腳底,十五全身來乾洗,十六大小不開口,延年益壽保安康。」

 

本書所要介紹的是最廣為大家所流傳的「養生16宜」,其中多屬於導引推拿的日常生活實踐。其內容為「髮宜多梳,面宜多擦,目宜常運,耳宜常彈,舌宜抵顎,齒宜數叩,津宜數嚥,濁宜常呵,背宜常暖,胸宜常護,腹宜常摩,穀道宜常撮,肢節宜常搖,足心宜常擦,皮膚宜常乾沐浴,大小便宜閉口勿言」。

運用「調氣」、「導引」、「嚥津」、「按摩」等方法,藉由通過深呼吸、調整氣息,使得人體內部的氣血順暢的循環流通。

另一方面,也可以促進α波和腦內啡的釋放。當我們凡事都能夠正面思考時β腦內啡就會釋放,β腦內啡與提高記憶力、擁有樂觀開朗的心情,能夠發揮良好的創造力和耐力息息相關;當腦內啡分泌出來時,腦波就會呈現α波。

依照中醫理論觀點,書中逐項解釋其論點及其作用方式,以利於在日常生活中可自行實踐,只要熟記這16個方法,利用等公車、排隊等等的時候,都可以操作養生保健法,將使短暫的零碎時間昇華,成為永保青春亮麗健康的資本,健康長壽將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筆下虛無縹緲的傳說!

(摘自本書作者序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of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