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優活健康網編輯部/綜合整理)擁有容易引起慢性腰痛體質的人,往往特別容易對於疼痛做出過度反應,這和當事人原本的思考習慣有很大的關係。思考的習慣會因人而異。接下來,將針對認知行為療法先驅的精神科醫師 Aaron Temkin Beck ,所提出的10種常見於慢性腰痛患者的思考習慣,進行介紹。

1) 「不是黑就是白」的極端思考/

明明有時候並不會痛,卻總是說「疼痛持續一整天」。當腰不會痛時,就盡全力的運動。
當疼痛產生就沮喪,完全動也不動,像這樣毫無中間值,不是一百就是○,常常用非黑即白來下判斷。

2) 過度概括性(以偏概全)思考/

一旦有過服用止痛藥成功減輕疼痛的經驗,就會認定「不吃止痛藥,疼痛就一定不會改
善」,往往只憑著偶然的經驗或建議,進行判斷,認為那樣的狀況就是全部。

3) 心理上的憂慮/

當遭到他人否定,或事情進展不順利,就會只專注在負面的資訊上,不去看正面的事物。
儘管疼痛有所改善,卻不願正視,反而會一直想「可是疼痛還在⋯⋯」、「要是疼痛能夠改善⋯⋯ 」等。

4) 負面思考/

就算當天沒有疼痛,「今天只是湊巧狀況比較好而已」,這樣悲觀的思考。就算有好事發
生也不願意肯定,只會一直負面思考。

5) 過度判讀/預測錯誤/

「要是抱怨工作辛苦,就會被當作懦弱的人,而受到輕視」。對於持續過久的疼痛「這麼痛,我一定是得了什麼很嚴重的絕症」。就像這樣,往往會過度解讀的行動、言語,以及各種事物,引導出悲觀的結論。

6) 擴大解釋與過低評價/

「比起他人的疼痛,我的疼痛比較嚴重」、「那個人會失敗只是因為運氣不好,自己的失
敗則是能力不足造成」等等,過度彰顯負面的事物。

7) 情緒性地下判斷/

像是「要是疼痛不減輕就無法行走」、「疼痛和不安不改善,就沒辦法去工作」等等。在
毫無根據的狀態下,就情緒性地下判斷。

8) 自我要求高/

認為「不管是陪女兒看病,還是母親的照護接送,全部都應該由我來做」、「要做就應該
做到最好」,要是做不到就會感到莫大的罪惡感。

9) 貼標籤/

受到自己既有的印象、標籤所束縛,判定「自己無法忍受疼痛」,實際上就算不痛也會看不到可以做的事。

10) 自責思考/

強烈的歉意,像是「我的腰痛造成母親困擾」等,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自己造成的,甚至連對方的責任也扛下。

(本文摘自/腰痛自癒!/橙實文化)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oof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